姚剧
  • 简介

    姚剧,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,诞生于南戏“四大声腔”之一“余姚腔”的发祥地——余姚,其前身为“余姚滩簧”,又被称为“鹦哥戏”或“秧歌戏”。起源于十八世纪上叶(据清光绪延熙等编《台规》卷25《康熙十年禁唱秧歌妇女》记载);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;脱胎于当地雀冬冬、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、旱船、采茶篮等民间歌舞;流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,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发展历史。

    (文字来源: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)

姚剧
  • 特点

    传统剧目丰富。史存传统剧目《打窗楼》、《秋香送茶》等72出,多为反映平民生活、男女爱情的“对子戏”、“三小戏”和多角“同场戏”。表演通俗易懂。剧目贴近民众心理,民间语汇丰富。表演风格不受戏曲程式的严格约束,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和真情实感的体现,并寓幽默、风趣、诙谐于唱、念、表演之中,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。音乐声腔独特。有“平四”和“紧板”两种基本调,既能独立运用,又能相互转换,抒情叙述兼备,生旦同宫异腔,并较早采用男女合演。另有数十种小调杂曲作为辅助性曲调,音乐唱腔以节奏明快、活泼流畅见长而极具民间性。

    (文字来源: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)

姚剧
  • 价值

    姚剧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给绍兴滩簧、桐乡花鼓戏、小歌班(越剧前身)等剧种以艺术影响。同时,姚剧群众基础深厚,为浙东广大农村观众所喜闻乐见,余姚市姚剧团平均每年演出200场以上。姚剧多次参加省、市和全国戏剧调演,以及赴浙江、上海高校演出,共获得全国性奖项16项19个奖次,浙江省级奖项120项158个奖次,代表性剧目有《强盗与尼姑》、《传孙楼》、《女儿大了,桃花开了》等。1991年晋京演出获专家好评;2004年赴香港演出,深受香港观众的喜爱。2007年,姚剧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    (文字来源: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)

姚剧
难度:
单选题 姚剧的申报地区是哪?
提交
答案
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:
姚剧
难度:
判断题 姚剧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提交
答案
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:
*类型:
*标题:
请选择
  • 新增标题
*内容:
语音文件
文件要求:MP3
新手机号,需要先进行读者证/统一账号绑定才可登录哦~
完善信息,绑定手机号可以获得20积分哦~
亲~您确定要退出登录吗?
绑定成功

获得 20积分